<\/p>
<\/p>
<\/p>
“峰峦如聚,波澜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潼关县坐落秦、晋、豫三省接壤,黄、渭、洛三河交汇处,不仅是千古雄关、千年古城,更是一起承载黄河、秦岭两大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县,是陕西东大门的门户,具有杰出生态战略地位。<\/p>
近年来,潼关县结实建立“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潼关”建造贯穿于县域经济展开的全过程,在黄河流域生态维护和秦岭生态维护两方面叠加发力,加快建造“陕西东大门生态绿色长廊”。<\/p>
<\/p>
构筑陕西东大门生态屏障<\/p>
“潼关县坮塬沟壑很多,地势地貌较为杂乱。曾经人们常说‘潼关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潼关县林业局副局长郭建军告知我国经济网记者,为在坮塬沟壑上打造靓丽的风景线,近年来,潼关县加快构建东大门坮塬美化工程,经过施行黄河和渭河干流南岸暴露直观坡面植被康复、沿线堤岸防护林康复提高、沿线退化防护林修正、沿线村镇森林村庄防护林建造、沿线低效经济防护林提高改造、沿线路途防护林美化美化等多项工程,构筑起陕西东大门生态屏障。<\/p>
与此一起,潼关县把沿黄防护林建造摆在重要方位,焦“城市、村庄、路途、坮塬、秦岭浅山、黄渭滩涂”六大板块,活跃施行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展开工程,获得阶段性成效。<\/p>
现在,潼关县已对东大门坮塬进行全面美化,美化面积2.3万亩,栽植苗木45万株;完结潼洛川沿线2万余亩坮塬退化林修正补植补栽使命;美化河堤8.2公里,建造黄河西岸防护林1120亩,水岸林木美化率达92%;基本完结5个森林村庄美化使命;施行绿色通道工程39公里,全线贯通310国道绿色景象长廊,全面完结西潼高速林带提高改造。<\/p>
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潼关在推动生态维护工程的一起,也完成了经济效益的提高。2021年以来,潼关县选用生态林和经济林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补植补栽,“谁的地谁一切,谁管护谁获益”,树随地走,让利于民。潼关县大力推动布局区域化、出产标准化、运营工业化,做大做强林业特征工业,一起持续推动生态特征林业工业与农人增收脱贫有机联接。现在,全县共培养涉林合作社21个,带动贫困人口700余人,使大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p>
<\/p>
看护黄河湿地留鸟成群<\/p>
潼关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北靠黄河,南依秦岭,地势险峻,宏伟可观。黄河由此自北东折,构成大气磅礴的天下第一湾,也在此积酝了面积达2827公顷的多沙河流湿地——潼关黄河湿地。<\/p>
湿地维护作业,不仅是一项生态工程、民生工程,更是一项长时间而艰巨的使命。近年来,潼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湿地维护作业,成立了潼关县湿地康复维护作业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湿地办理维护组织。环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维护和高质量展开,全县上下厚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维护作业,活跃展开黄河湿地流域生态维护综合管理作业。坚持以“维护优先,体系管理,科学修正,合理使用”的准则,环绕湿地维护作业,展开了生态环保排查整治、要点区域执法查看、临界河流生态监管、湿地危险危险监督查看等系列活动。<\/p>
现在,潼关黄河国家湿地规模得到了有用维护和康复,野生动物栖息地不断扩大,鸟类种群数量不断添加,生物多样性愈加丰厚,每年冬天成千只白天鹅从潼关湿地一路迁徙到河南三门峡天鹅湖越冬。潼关黄河湿地已成为留鸟重要迁徙地、寻食地和越冬地。<\/p>
“现在,渭河水更清了,人与自然也能更好的调和相处了。”潼关县湿地维护中心主任刘鹏说,潼关将持续全面推动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展开,让潼关大地因林而美,让潼关公民因林而富,让绿色生态成为潼关的靓丽手刺,让生态潼关成为陕西面向全国的美丽封面。(记者 杨秀峰 秦佳鸣)<\/p>
<\/p>
<\/p>
<\/p>
(责任编辑:刘朋)<\/p>